卷首語 清風入蜀
一、1964年7月,毛澤東主席向全國發出“加快三線建設”的號召。這是中國高層在當時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境做出的決策。幾十年后回首這項決策,發現它具有很強的前瞻性。當時新中國所處的外部環境十分惡劣。首先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中國一直奉行敵視和打壓政策,這種敵視與打壓具體體現在親美的一些國家在中國周邊形成的“新月形”包圍圈。同時,這種敵視與打壓政策是想使中國無法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二是中蘇交惡后,中國的北方由于有漫長的國境線同前蘇聯相連而由安全地帶變成危險地帶。而北方,特別是東三省,是當時中國重工業的主要聚集地。同時,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冷戰格局和軍備競賽使國際局勢一直處于緊張對恃的狀態。這種緊張的國際局勢和惡劣的外部環境使新中國的決策者們有了對安全的深層次擔憂。年輕的共和國,迫切需要一個戰略上的大后方。以四川為代表的西南和中國的西部地區,成了當時理想的戰略大后方。
?
二
三線建設主要在第三個五年計劃和第四個五年計劃這十年內實施。
這長達十年的以三線建設為核心的解放后第一次西部大開發,完成了連接西南的川黔、成昆、貴昆、襄渝、湘黔等重點鐵路干線。建成了攀枝花、酒泉、武鋼、包鋼、太鋼等五大鋼鐵基地以及為國防服務的10個遷建和續建項目,同時還有大批煤炭、電力、機械、化工等項目。
這長達十年的西部大開發,累計投資達1173.41億元,這種投資規模在“三五”和“四五”規劃中占全國投資額的52.7%和41.1%。這種大規模的西部開發再加上零星的整廠西遷與復制式的工廠新建,使得當時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了與東部相近的水平。整個國民經濟基本形成了東北和中西部以重工業為主,東部沿海地區以輕工業為主的生產力格局。
這長達十年的以三線建設為核心的西部大開發,對當時中國的經濟分布、工業結構作了調整,同時,也為今天的西部大開發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礎。
?
三
自貢市作為四川的重要城市,在這次具有戰略意義的三線建設中,共接納了19家單位的內遷,其中科研機構2家,工礦企業17家。
這些內遷單位的進入,猶如一股清新的風,越過秦嶺,進入川南腹地的自貢市。
不可否認的是,這19家內遷單位的進入,為自貢市夯實了工業基礎,增強了科研力量,改變了自貢人的就業狀況,增加了自貢的財政稅收。
但我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隨著這些內遷單位一起進入自貢的那些新思維、新觀念,這些新思維和新觀念使我們有了今天還不算落后的思想力和理解力。
從東鍋廠、長征機床廠等管理規范的工廠里,我們更深的感知了什么是現代化企業和企業的現代化。
隨著晨光院、炭研院的遷入,“科學”和科學研究加速進入我們的思維狀態并促進我們提高了對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的認識水平。而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無疑是今天我們最應具備的。
總之,這些內遷單位的進入,對于我們猶如一股拂面的清風,掃去了我們許多的蒙昧。
?
四
我們不能忘記三線建設這樣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
但我們更不能忘記的,是那些參加三線建設的人。他們或拋妻別子,或舉家遷移,告別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告別了自己熱愛的家鄉,來到我們自貢市這個當時還是相對落后的地方,并在這里貢獻了自己的智慧,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尸骨埋在了自貢的咸土地上。
他們,做出了一個人能夠做出的全部犧牲。
他們,是今天向大城市邁進的自貢市的功臣。
自貢市的人民不應該忘記他們。
我們紀念自貢三線建設四十年,是為了更好地總結三線建設的歷史經驗,繼承三線建設者的優良傳統,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和推動今天的工作,讓艱苦創業、科學務實的精神指引我們去為實現老工業城市改造、構建和諧自貢而奮斗。